close

 厭食症(或稱神經性厭食症,學名:Anorexia Nervosa)是一種進食障礙類的精神疾病,屬轉化症的一種,因心理上的長期困擾不能消除,轉化為嚴重的食慾不振,結果導致營養不良而影響健康,甚至死亡。

然而「Anorexia」字面上的意思是沒有胃口,但其實厭食症的患者並非是失去胃口,那些因飢餓而感到痛苦的人,仍然會強力抵抗它,所以極度的體重減少才是最顯著的,換言之,這是故意對進食做限制才達到的。

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不正常認識,擔心發胖,厭食症患者除體重急遽下降之外,患者對食物極度厭惡,先是忍著飢餓不吃食物,後來變成食物當前也不會感到飢餓,甚至被勸進食物之後,也會以自行引導的方式,將吃下的食物嘔吐出來。

此時,患者已經由厭惡食物演變為恐懼食物了。其臨床表現為用自願禁食、引吐、服用瀉藥等藥物、體育鍛煉等方法過度追求減輕體重,甚至在明顯消瘦的情況下還認為自己太胖。

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其分為兩類。限制型患者主要靠禁食和鍛煉,暴食引吐型患者為間歇出現暴食,然後又用各種方法降低體重。

厭食症是精神性的疾病,又稱心因性厭食症。這種疾病跟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以及患者本身的自我形象概念偏差有關,容易發生在青少年時期(13-18歲)。

發病之原因常伴隨著壓力事件,例如突然接下重任、離家念大學、準備聯考等。心因性厭食症的病程與結果相當不一 致,有的在單次發作之後完全康復,有的在體重恢復正常之後又再度發病。長期之死亡率大於一成以上,死因多半為飢餓、自殺、或者電解質不平衡等。

患者分佈 : 厭食症近年來有漸增之趨勢,其發生在女性為90-95%,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的高社經階層人士當中,通常發生在10到30歲的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 但在臨床上,偶爾會發現男性或學齡兒童個案。此外,某些特殊行業的人和面臨高度競爭性及較高工作壓力的人,如運動員、醫科學生、芭蕾舞星等,得病的危險性會增加。

病因 : 早期厭食症被認為是心理因素引起,後來研究才發現其複雜性。

1.生物學理論:過去認為決定動物是否進食的中樞是腦部下視丘,下視丘中的腹中核(飽食中樞)及側核(餵食中樞)發出訊號決定進食與否,後來發現許多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對飲食行為有明顯的影響,例如厭食症病人腦脊髓液中的血清張素(serotonin)較常人低。

2.社會學:西方社會強調瘦才是美,造成婦女普遍對自己的體重不滿意。

3.心理學:許多厭食症發病是在青少年,特別是女性,通常父母對他們都有高度的期待,因無法達成期待造成挫折,失去自尊與自信,轉而以飲食的控制來彌補內心的不足。
在家庭及感情上受到和身體胖瘦有關的壓力。

症狀

1.生理方面:

瘦弱無力、無精打采、臉色蒼白、畏寒、掉髮、便祕、骨質疏鬆、貧血等,程度嚴重則會導致胃腸功能衰竭、心臟和腎臟功能受損,最後有可能會死亡。
拒絕維持該年齡和身高應有的最低正常體重,導致體重下降比預期體重低15%;或者在成長期不能增加其應增加的體重,導致比預期體重低15%。
在女性病人預期有月經進行下,至少連續3次月經不來。
性激素分泌失調。

2.心理方面:

患者對身體形象的認知有所扭曲偏差。不滿於自己的體型,因而產生求美多於健康的錯誤節食觀念。
即使體重已經過輕,但個案仍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肥胖。

3.社會方面:
因職業關係必須長期保持苗條,如演員、舞者、模特兒、騎師、摔角選手等有都較高的罹患率。
沮喪、情緒化、缺乏耐性、不喜與人交談、交往。

治療方式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厭食症與暴食症的治療良策。
認知治療是利用會談方式,以生活中的環境做自我評估,使病人逐步了解飲食與低自尊之間的關聯並且加以澄清修正。厭食症與暴食症個案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很多,例如「以偏概全」,認為自己唯一可以紓解壓力的方式只有吃東西;或者「過度敏感」,認為別人都在批評她的體重;或者「過度推論」,認為自己上個月胖二公斤,如此一年會胖二十公斤以上。認知治療就是逐步修正這些錯誤認知。
行為治療:
讓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學會自我肯定及更多的社交技巧,並接受放鬆訓練以逐步修正個案對「吃」本身的焦慮,也就是從小量、規則飲食開始,挑選個案喜歡的食物、較不會敏感的食物,再逐漸增加量及其他食物。
心理治療:
由於厭食症個案最困難處在於個案經常缺乏動機,暴食症雖然有動機,但是挫折忍受力低,不能接受非立即見效的治療,所以心理治療通常不易進行。
藥物治療:
厭食症的藥物治療中,會使用抗癲癇藥、鋰鹽等藥物。

嚴重的患者必須要在醫院留醫,強迫患者進食,以保存生命,不致因缺乏營養以至死亡。

*****

 暴食症(或稱貪食症)

是一種精神上的異常,患者在生理上並不需要進食,但心理上卻有長期飢餓的感覺。還有他們對自我的評價過度取決於體重及身材,因此非常害怕肥胖,但卻又有食物成癮的現象。大部份的病者是中上階層的少女及年輕女性,且多為長期反覆在減重的人。 只要在三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中,有一個星期內2次以上的暴食和清腸動作,就屬於暴食症。

病徵 : 症狀為定期的暴食和清腸,且往往利用嘔吐、瀉藥或利尿劑來防止體重增加。暴食症患者在暴食時期,常偏愛高熱量的甜食,一但開始暴時之後,便無法控制食量。在暴食的瞬間感覺非常快樂,過後卻又感到非常憂鬱,便又開始進食,形成暴食期和禁食期互相循環的過程。

相同

厭食症與暴食症,這二個疾病同屬於飲食疾患
患者都會相當在意自己的體重、身材、形象。
大部份的病患者有感情問題或情緒上不穩。

差異

表徵:厭食症外表會偏瘦,且是極端的瘦,暴食症則是瘦、胖、中皆有,所以厭食症一看就可以看出,因為他們的體重通常低於標準體重的85%以下,例如:標準體重50公斤的人,瘦到42.5公斤時還嫌太胖。

年齡:厭食症通常發生在10到30歲的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暴食症發生的年齡比厭食症的年齡稍晚。

治療

藥物治療:多用控制中樞神經的藥物來治療,而抗憂鬱劑通常是最佳選擇。

飲食控制:養成一日三餐、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在兩餐之間吃零食或高脂、高糖的食物。另多吃高纖維食品能幫助食物通過消化系統,而減輕對輕瀉劑的依賴。

心理層面:鼓勵患者接受其體重和身材,找出情緒壓力的來源 ,並強調正確的飲食觀念。

伴隨疾病

主要的併發症來自肥胖的問題,肥胖可能帶來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問題,長期下來就會因粥狀動脈硬化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發生的機會。

******

強迫性暴食症

病徵 : 強迫性暴食症的患者長期攝取大量的食物,且他們進食與飢餓感無關。強迫性暴食症的患者進食速度相當快,常常避開他人獨自禁食,直到吃不下為止。

差異 : 與貪食症患者大不相同的地方在於,強迫性暴食症患者在暴食之後也會有罪惡感,但並不會強迫自己節食,也沒有催吐行為,或是強迫自己過度運動,也沒有厭食的表現。

併發症 : 據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厭食症患者會因為併發症的發生而導致死亡,極度的厭食會使心肌細胞變小,同時造成體內電解質的不平衡,兩者都可能引發心率不整,心率不整是厭食症患者猝死的最主要原因,體重極度減輕所帶來的情緒低落及憂鬱,引發自殺行為,也是厭食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此外,長期營養攝取不良會造成荷爾蒙分泌失調,帶來停經、不孕、骨質流失、以及生長發育不良的問題。

注意事項 : 暴食症患者過去不一定會有厭食症,可是厭食症患者時間一久,約一半的人會變成暴食症,因為厭食餓太久了,就會非常想吃而得到暴食症,吃了之後又會有罪惡感,於是將吃的東西吐掉,所以暴食症除了暴食又有清瀉。

諮詢網站

國家網路醫院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
Uho悠活健康網 http://www.uho.com.tw/clinicmap.asp

 

資料引自 :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8E%AD%E9%A3%9F%E7%97%8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皇 的頭像
    文皇

    24小時診所 (門診 醫生 兒科 中醫師 牙科 獸醫) Clinic 24

    文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