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概述】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eE.Coli,EHEC)是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結腸炎流行中分離出的,為小兒出血性腸炎的重要病原。

【病因】EHEC的主要O抗原為157、26、111。分離出的主要致病菌株為O157︰H7。目前不斷發現其他型菌株與出血性腸炎的關係。O157︰H,具有含60MD質粒的纖毛,此纖毛能與Henle407細胞粘附。EHEC能產生一種細胞毒素,對Hela細胞和非洲綠猴腎細胞均有毒性作用,在腸道能使腸粘膜細胞壞死,引起組織病變。分泌的毒素中有一種稱志賀氏樣毒素,與志賀痢疾桿菌I型產生的毒素相似。

【流行特徵】可引起流行性及散發性出血性腸炎,主要發生在小兒。晚近報道在阿爾及尼亞引起303例兒童出血性腹瀉,其中23%糞便中存在可中和的志賀氏樣毒素(SLT-I或Ⅱ)。另有報道EHEC引起22例流行性出血性腸炎。對在世界各地發病情況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發病機制】EHEC引起腸道侵襲性病變,主要在結腸部位。晚近研究認為ETEC產生的志賀樣毒素與腸壁組織的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引起血管損傷,同時激發局部細胞因子TNF、LPS及IL1β增加。這些細胞因子又增強受體對毒素的敏感性,促使血管損傷進一步加重。此毒素尚作用於其他臟器內皮細胞,激發產生細胞因子,引起局部損傷。有關引起血管出血情況尚待進一步研究。

【臨床表現】起病急,常不發熱或有低熱,伴腹痛、腹瀉。糞便初呈水樣,繼之呈血性,鮮紅色,量中等。病程7~10d,有時可延長達12d。部份患者感染後1周發生溶血性尿毒症征群。

乙狀結腸鏡檢查見腸粘膜充血、水腫、腸壁張力低下。鋇灌腸X線檢查可見升結腸、橫結腸粘膜下水腫。

【診斷說明】依賴出血性腹瀉的臨床表現及糞便培養陽性可診斷。有條件的情況宜進一步測定EHEC的志賀樣毒素。

【治療說明】同其他大腸桿菌性腸炎。輕者自限。飲食宜以流質量少為主,避免在直腸及結腸中有過多糞便。

【最新病源】德國 (當局懷疑,是來自西班牙的黃瓜受到感染)

【治療方法】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治療,針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治療這個問題,具體如下介紹:

出血性腸炎可以自限病程,治療的關鍵在於盡早明確診斷,防止溶血尿毒綜合征的發生。一般採用支持療法,保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對於嚴重丟失水分和電解質的患者,應及早補充,對於輕度或中度脫水者可以口服補液。應避免使用止瀉藥物,對抗生素的應用存在爭議。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發病早期使用磷黴素或氟喹酮類藥,可防止溶血尿毒綜合征發生。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細菌藥敏試驗結果。一些臨床試驗資料表明,使用抑制腸蠕動的藥物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的患者可能是有害的,會延遲病原菌的排出和增加機體腸道對毒素的吸收,因此,不主張使用該類藥物。溶血尿毒綜合征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常見的嚴重併發症,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對嚴重症狀(如無尿)要及時進行血液透析和血漿置換;在進行輸入血漿、血漿交換、輸液等治療時應注意副作用並及時處理。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情危重,預後差,一旦發生,病死率可高達80%~90%。近年來採用血漿置換療法或合用血小板抑制凝集藥物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綜合治療,有一定效果。

同時,為防止繼發性的人對人傳播,對診斷明確的患者應進行適當的隔離,直至糞便培養轉為陰性。

arrow
arrow

    文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